拿出馬拉松精神 都更送核件數擠進前三

都更先行者!15年來耕耘重建夢想

成功案例

發布日期2022/05/06

作者蔣慧芬、陳雅玲

耕薪建設董事長 黃張維(右),耕建築、耕薪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陳鵬舟(左)。(圖/彭世杰攝) 耕薪建設董事長 黃張維(右),耕建築、耕薪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陳鵬舟(左)。(圖/彭世杰攝)
15年前一件的都更案,歷經11年不屈不撓克服難題,順利完成地主重建家園的夢想。耕薪建設自2006年成立以來,持續深耕都更及危老重建,因為第一案成功打響名號,自此奠下深厚基礎。統計這22年來,都更事業計畫核定件數,排除上市櫃建商潤泰、華固,名列第三名就屬耕薪建設送核件數最多。 

耕薪建設自創立以來,共有4個都更重建案與1個合建案完工交屋,2個都更案在建,2個危老案整地進入工程,等於手邊推案與動工共有9個案子,重建基地聚焦在台北市精華地區。但,不僅於此,預計2025年前還有8個準備合送與分送事業計畫的案子,正在進行中。 

這樣重建案的數量,其實並不少,「但這過程都是歷經8~10年整合,一個一個談下來的,」耕薪建設董事長黃張維表示,早期跨入這一塊都更重建領域,其實是被同業笑是傻子!當年一個案子都還沒談好,上億元資本額就燒光了,後來文林苑事件爆發,政府公權力縮手,更讓都更進入黑暗期,許多都更公司都陸續收掉。 

回想起當時艱難的困境,黃張維與執行長陳鵬舟並肩一起走過,當時評估手上握有的都更案,各方面條件優越,因而堅持持續整合下去,而這個案子就是現今位於羅斯福路3段的25層樓SRC鋼骨大廈「耕曦」。  


首件都更案  解憂雜貨店成溝通橋梁  

黃張維說,「耕曦」那塊基地最早蓋的是日式木造建築,有30幾位地主,其中有位林伯伯是最原始的住戶,開了一間雜貨店。50年前,林伯伯曾與建商做了第一次的改建,從平房變成鋼筋水泥的4樓公寓,後來建築變得老舊,1997年《都更條例》正式實施,開始有建商上門探詢是否有意重建。 

透過朋友介紹,耕薪團隊開始與屋主接觸。當時,林伯伯把雜貨店傳承給林二哥,因為林二哥在社區頗受人敬重,他的態度往往在重要時刻可以影響其他屋主,於是這間雜貨店就成為耕薪團隊與住戶溝通討論的重要場所,「我們在那裡度過無數夜晚,有時好言相勸,有時面紅耳赤,有時惺惺相惜,林二哥的雜貨店就像是間『解憂雜貨店』,鄰居有任何問題,他都會幫忙解惑,而我們與住戶的信任也在這裡一點一滴建立起來。」  


11年努力不懈   老屋變身鋼骨大樓  

當耕曦建案開始進行時,在市場上的都更案例還不是太多。黃張維笑說,這個案子部分是權利變換、部分採取委建形式,狀況複雜許多,很多人相當不看好!不過,由於屋主還是願意討論、溝通,達成重建共識。 

大樓開始興建後,林二哥更是風雨無阻每天到工地勘查,深怕有任何疏漏。最後花了11年時間,將原本30幾戶老公寓,變成一個25層樓、123戶的中型社區,並邀請李天鐸建築師規畫雕塑,成為羅斯福路上耀眼的鋼骨大樓地標,2016年預售時更創下一坪155萬元的高價。 

比較遺憾的是,在整合過程中一直擔負巨大責任與壓力的林二哥,在最後交屋的2個月前發現口腔癌末期,遷入新居不到2年就因病辭世。黃張維感嘆地說,「林二哥用他最後11年的生命,照亮守護30個家庭,我非常感念他,讓我這個剛創業的初生之犢,有一個寶貴機會能夠認真打拼,實現專業與理想!」 

對於都更重建這一條路,其實就像跑馬拉松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但不僅要堅毅的續航力,取得地主的信賴,還要憑藉專業力助攻。「我們的優勢在於有自己的規畫團隊,可以做到一條龍服務,這樣跟地主談不會有前後銜接的問題,期望值也不會有落差。」陳鵬舟補充說明。  
(圖/耕薪建設提供)

一條龍服務優勢   三層次達到共好  

有別於傳統建商的做法,一般來說,建商的都更案會再委外顧問公司,負責走行政程序,而耕薪團隊是從開發整合、送件申請、建築設計、監工銷售,採取一條龍整合服務,並設置都更的專業規畫團隊,協助都更程序,這樣的做法是避免重建條件前後銜接不一,造成地主權益受損。同時在建築規畫也堅持委任一線建築師規畫,交屋後提供修繕服務,也因為這樣服務精神,使得耕薪在業界建立起口碑。 

不僅如此,黃張維也將這些年累積的經驗集結出版《都更危老大解密》一書,其用意在於,他深深體會到,在都更重建領域裡,地主與建商處於資訊不對稱,造成雙方無法相互理解和信任,因而造成整合卡關困難重重。因此,黃張維期望藉由這本書,公開都更重建歷經的過程和資訊,以及傳達正確知識與觀念,拉近地主與建商的距離,共同目標就是為了「耕築共好的家園」。 

黃張維進一步說明,都更重建最終目的是希望達成共好,「我們用3個層次來推動都更的願景,第一是住戶與住戶共好,讓大家有共同目標、互相信任,放下小我、利他利己;第二是建商與住戶共好,建商用溝通累積住戶信任,住戶也能理性參與,共創美好安全的家園;第三是建築、環境與城市的共好,建築上由點到面追求環境永續,改善城市機能與地貌。」 

目前台北市有7成以上的房子超過30年,都更危老市場看似很大,但陳鵬舟認為,整合上還是很辛苦,走民辦成案的不到2、3成,若要加速都更危老速度,勢必要政府公權力介入,尤其過去經驗上常有少數不同意戶綁架都更案的情形,「假如有少數人不同意,公權力是否應介入,加速強拆程序,或透過權利變換方式給予公平對待,都值得討論。」 

另外,台北市多屬於第三種住宅區,容積率225%誘因不足,往往造成建商與住戶無法達成共識,導致都更牛步化,這也是耕薪團隊現階段無法跨出台北市精華區的主要原因,所以如何提高容積獎勵、提供都更民眾妥善的中繼住宅,都是未來需要解決的配套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