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都更又怕權益受損? 專家教你「經典提問法」問出想要的答案

教戰手冊

發布日期2023/03/20

作者陳雅玲

台北市都市再生學苑開課,吸引民眾報名參加,對都更能夠進一步了解。(圖/北市都市更新整合發展協會提供) 台北市都市再生學苑開課,吸引民眾報名參加,對都更能夠進一步了解。(圖/北市都市更新整合發展協會提供)
全台老屋數量多,在政府作莊大力推動下,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推動的火熱,許多住戶一輩子掙來的資產,恰逢都更大好時機,頻頻被詢問要不要參與都更或危老重建,經常面臨來自於各界人士拜訪和說明,但又擔心資產所託非人, 受限於具有專業性而無法判別真偽,更讓左右鄰居似是而非的意見所干擾。

面對這樣情境,弘傑開發事業副總經理陳玉璟以專業經驗分享。她表示,住戶要懂得問對問題,更進一步了解都更,才不會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搞不清方向。首先,對住戶來說,願意「參與都更」是都市更新的第一步,因為參與了,住戶就能在當下問清楚、搞明白。當下想要來整合的人,為了爭取都更機會,一般來說也很樂意回覆住戶相關問題。「如果住戶都不聽、不看,最後才來怪人家沒有通知,那就真的是阻擋大多數住戶往都更邁進。」

陳玉璟舉文林苑為例,當初報導沸沸揚揚,主要爭議點在於林家人主張沒有收到實施者通知。當時都市更新其中一個程序是事業概要送件,同意比例只要10%,因而大法官當時就此案件釋憲,表明概要同意比例不具代表,因而提高現今實施事業概要同意門檻拉高至50%,而程序上多了舉辦聽證會,保障地主知悉了解的權益。

因此,她認為,住戶不要認為都更很可怕,建商也不是萬惡之源。住戶如果用開放心胸來看待都更這一件事,與建商抱持著合作夥伴的關係,走在對的方向就能往目標更進一步。

但她也指出,住戶對於自身權益要懂得如何問問題,最重要是搞清楚「主體本身,身份是誰?」住戶不外乎就是碰到建商、推動師、建築師、建經公司來詢問,而且合作方式有很多種,諸如協議合建、全案管理、自主更新,住戶一開始碰到無法分辨有何差別,其實可從簡單問題釐清來者的身份,就是提問「重建,我到底要不要出錢?要出錢就是自主都更,不要出錢就是和建商合建。」

如果是住戶要出錢,包含房地信託給銀行,這就是採用全案管理、自主更新的方式。就有幾種問法,「做我的案子,收取什麼費用?提供什麼樣服務?」、「收取費用的母數又是以什麼為基準?」

如果是住戶不用出錢,那就是由建商出錢的協議合建或是採權利變換,這時就要問「一坪換一坪,是那種坪數?是權狀坪?還是室內坪?」、「假如六四分是怎麼分法?是算低樓層的坪數?還是高樓層的坪數?還是總價值?」

陳玉璟表示,懂得問對問題,住戶才是更能保障自身權益,了解問題本身的徵結點,而不是一味只要求條件要別人好,或者是分回愈多愈好,這一切還要看房屋所在的立地條件。因此,若不去問清楚、搞明白,重建之路就會走得長遠,所以她提醒,說明會、聽證會千萬別缺席,有專業的人士讓你問!

由台北市府委託台北市都市更新整合發展協會舉辦「台北市都市再生學苑」自3月開始一系列課程,陳玉璟以「事權計畫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」為課程主題,現場諮詢踴躍,該系列課程也邀請產官學界多位專家開設相關課程,想進一步了解都市更新可以報名參與。